小提琴手「通波仔」後亡死因續訊 專家質疑手術未如理想乏護理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0/11/09 14:56

分享:

分享:

量洪醫院心臟科主管范瑜茵醫生,今以專家證人身份到死因裁判法庭作供。(林欣樂攝)

患有糖尿病的小交響樂前首席小提琴手,2016年因腳水腫入院求醫,期間曾進行「通波仔」心臟手術,及後突然心臟停頓,轉院治療半個月後死亡,死因研訊今(9日)續。葛量洪醫院心臟科主管醫生供稱,醫生為死者進行的通波仔手術未如理想,又指醫院於手術後對死者缺乏持續護理,沒有監測其心率等。

死者黃衛明(59歲),於2016年3月19日到聖德肋撒醫院求醫,同年3月底進行「通波仔」手術,及後轉往伊利沙伯醫院治理,於同年5月30日不治。

葛量洪醫院心臟科主管范瑜茵醫生以專家證人身分作供,她指梁國輝醫生替死者進行的「通波仔」手術未如理想,醫生低估了血管體積,估計所置入的支架未完全張開,並推測死者心跳停頓與手術有關。

范表示,「通波仔」對於死者來説屬高風險手術,手術後醫生未有處理死者心臟衰竭問題,為導致心跳停頓的潛在原因;醫院亦對死者缺乏持續護理,沒有監測死者心臟指數、心率等,范指醫生違反醫療責任,並認為醫生之間交接的情況不能接受。范指病人手術後情況嚴重,需要醫生定期檢查及考慮施藥份量,但做手術的醫生僅寫下手術後指示。

范又批評,醫院不同專科之間缺乏溝通,臨床記錄不清晰。范建議醫生做手術時,可使用血管內超聲波(IVUS)代替造影檢查,因為該超聲波檢查比較精準,醫生可觀察到所置入的支架是否緊貼血管內壁,以及支架是否完全張開,而造影檢查僅能粗略顯示手術是否成功。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訂閱Telegram最新🍴✈️🎁優惠及送禮情報:https://bit.ly/3bebLM2

記者:林欣樂